Curator 基本API 操作
Curator框架提供了一种流式接口。 操作通过builder串联起来, 这样方法调用类似语句一样。
1 | client.create().forPath("/head", new byte[0]); |
CuratorFramework提供的方法:
方法名 | 描述 |
---|---|
create() | 开始创建操作, 可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比如方式mode 或者后台执行background) 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delete() | 开始删除操作. 可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版本或者后台处理version or background)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checkExists() | 开始检查ZNode是否存在的操作. 可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监控或者后台处理)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getData() | 开始获得ZNode节点数据的操作. 可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监控、后台处理或者获取状态watch, background or get stat) 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setData() | 开始设置ZNode节点数据的操作. 可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版本或者后台处理) 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getChildren() | 开始获得ZNode的子节点列表。 以调用额外的方法(监控、后台处理或者获取状态watch, background or get stat) 并在最后调用forPath()指定要操作的ZNode |
inTransaction() | 开始是原子ZooKeeper事务. 可以复合create, setData, check, and/or delete 等操作然后调用commit()作为一个原子操作提交 |
后台操作的通知和监控可以通过ClientListener接口发布. 你可以在CuratorFramework实例上通过addListener()注册listener, Listener实现了下面的方法:
- eventReceived() 一个后台操作完成或者一个监控被触发
Event Type | Event Methods |
---|---|
CREATE | getResultCode() and getPath() |
DELETE | getResultCode() and getPath() |
EXISTS | getResultCode(), getPath() and getStat() |
GETDATA | getResultCode(), getPath(), getStat() and getData() |
SETDATA | getResultCode(), getPath() and getStat() |
CHILDREN | getResultCode(), getPath(), getStat(), getChildren() |
WATCHED | getWatchedEvent() |
还可以通过ConnectionStateListener接口监控连接的状态。
可以使用命名空间Namespace避免多个应用的节点的名称冲突。 CuratorFramework提供了命名空间的概念,这样CuratorFramework会为它的API调用的path加上命名空间:
1 | CuratorFramework client = CuratorFrameworkFactory.builder().namespace("MyApp") ... build(); |
Curator还提供了临时的CuratorFramework: CuratorTempFramework, 一定时间不活动后连接会被关闭